何謂企業的營銷戰略?看起來深不可測,其實簡單地說,就是三個圓圈的重疊。
第一個圓圈:企業的激情夢想。
可以簡稱為“想做的”。這一點不必做過多的解釋。但在現實中,不少企業只根據“想做的”就設定了自己的戰略,顯然過于草率——夢想在實現之前,總還是夢想。
第二個圓圈:企業的先天基因。
簡稱之為“能做的”。企業成長和個人成長是一樣的道理,先天基因不同,導致擅長的領域不同,發展方向當然有所區別。
有個笑話說,潘長江不應該硬去打籃球,否則不僅不容易成功,還很容易被姚明們踩傷。而姚明也不應該去學跳水,否則,同樣的跳臺,別人空中轉體三周不是難事,姚明就會很困難,而且入水時的水花一定很大。
國內企業愿意“一窩蜂式”地定戰略,盲目照搬別人的所謂先進理論、成功經驗。一說渠道為王,就都去拼命建網絡;一說品牌為王,就都去拼命打廣告;一說深度分銷,就都去搞市場下沉……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搞得家家戰略趨同,個個模式標準,卻都是一腦子漿糊,最后只能擠到一座獨木橋上去打價格戰。
這都是因為未能發揮自身的基因優勢。
第三個圓圈:行業發展趨勢。
我們簡稱之為“可做的”。如果說前兩個圓是從企業內部出發,這個圓就是從外部出發,考慮行業的走向和成長空間。
上世紀90年代中期,BP機生產企業如日中天,但由于手機技術的出現,最終整個BP機行業都消亡了,只有少數廠家轉型成功才得以繼續生存。這就是說,除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還要看未來環境允許不允許、可做不可做。
實質上,營銷戰略最重要的是要有前瞻性和提前量,這和人們炒股、炒樓是一個道理,當“傻子都賺錢”時你進入,就會發現“自己成了傻子”。
綜上所述,營銷戰略是“想做的”、“能做的”、“可做的”三個圓圈匯聚、重疊的部分,這部分很小,但這才真是企業所需要的,我們稱之為“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