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里,浙商在過去幾年走向了多元化,尤其是像原來做西裝的、打火機、五金等企業都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非常辛苦;另一方面,企業多元化有時候發展還很快,比如有些企業做財務投資,有些做風險投資,有些做跟房地產相關的領域。而很多福建的企業卻專注地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如運動用品企業,他們認為要想做大做強,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行。這可能跟當地文化有關。浙江一帶民間資本流動很活躍,機會性投資的習慣也比較盛行。大家都意識到資本的力量,并且都充分運用了資本的力量,但對于產業并不一定很專注。福建一帶,如晉江、泉州等地,他們的文化是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干好。
從企業發展戰略來說,這是多元化和專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問題,至于孰是孰非西方市場很早就有研究,而且結論也比較傾向于企業還是要專業化發展。企業應該在既定的市場中去做到最好,而且越是專注專業,其運營效率就會更高。如果想實現多元化發展,完全可以在股票市場通過持有不同公司的股票來達到分散風險或是平衡各種產業不同周期的目的。
相關統計也表明,大部分多元化企業在西方市場應該說并不是很成功,而專業化的企業則更容易成功。不過,同樣的研究放在亞洲經濟環境中卻很不同。亞洲有很多企業都是多元化企業,比如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或是長實,業務涉及電信、基礎設施、房地產等。這種現象背后的一個主因,在于亞洲的資本市場并不是一個完全高效的、自由競爭的資本市場,從產業競爭角度來說也不是完全的市場競爭。誰擁有信息,擁有資源,或擁有關鍵的人脈關系,就會有競爭優勢。因此,對信息、資源和人脈關系占有的優勢,成為超越專注產業所帶來的運營效率的優勢,進而變為企業發展的成功要素。
在中國,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發展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中國的許多產業市場開放度還不高,政府關系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還很大。在此環境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優勢或關系優勢和資本優勢也可以帶來很現實的競爭優勢。例如當競爭對手在融資方面有問題時,一個企業有能力實現低成本融資,該企業就比其競爭對手更有優勢。這樣的優勢不是來自于運營層面,而純粹是來自資金方面。市場中,假設一個企業不管通過政府原因或其他資源優勢能夠得到一些項目的機會,而競爭對手得不到,其發展就可以領先一步。這也不是運營效率問題,而是資源優勢問題。這時候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就會有價值。
在中國目前還不是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及運營效率不是非常高的環境下,多元化發展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難處在于,當企業通過資源優勢涉足一個原來并不熟悉的產業領域,將面臨如何去管理新業務、不使原有主業摧毀的挑戰。
企業通過資源優勢進入到多元化的道路上時,一定要提前考慮在業務管理方面如何具備專業化的運營能力,處理好新的產業。通常來說,一個企業沒有這種特定能力的時候,往往在戰略選擇上會通過并購成熟企業的方式來進入新領域,或是純粹作為一個財務投資者進入,這就可以大大減少管理復雜性。如果要通過自身的培養、自身學習去進入新的領域,運營層面的復雜性就會大大提高,對管理層的要求也會大大提高,企業很可能就會受此拖累。換言之,在中國多元發展是可行之路,但前提是,“跨入任何一條新的河流之前,先找好熟悉那條河流的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