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號”大型盾構機已調試完成,即將啟動盾構始發掘進。本報記者孫云柯攝
“京華號”大型盾構機刀盤背后,18臺藍色驅動電機為掘進提供充足動力。記者孫云柯攝
作為北京市第一條大直徑盾構地下道路,東六環改造工程目前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京華號”“運河號”兩臺大型盾構機已調試完成,將于近期開始向前掘進。全部工程計劃于2023年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
盾構機“心臟”在地下10層
位于潞苑二街北側的東六環改造工程施工工地,顯得挺“安靜”:項目現場既沒有大型塔吊,也沒有挖掘機的轟鳴,甚至連工人都很少見,這是因為工程的中心已經轉入地下。
記者跟隨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來到盾構機工作井里一探究竟。臨時搭建起來的步梯向下共有200級臺階,進入最底部就到了該項目“京華號”大型盾構機的駕駛艙。整個井深相當于10層樓的高度,由于垂直落差大,不少人爬上爬下都是氣喘吁吁,而何歷超每天都要上下四、五趟。
進入“京華號”盾構機的“心臟”,內部結構非常壯觀,18臺藍色的驅動電機呈圓周形分布,每臺電機的功率都能達到350千瓦,在外接電源調試完成以后,“京華號”盾構機就將由它們驅動向前掘進。整個盾構機的直徑達到16米,搬到地面上足有5層樓高。
“我們看到的是盾構機刀盤的背面,正面的開挖面由200把刀具組成,它們專門針對通州地下高壓富水砂層的地質結構進行設計,先切后刮再把渣土通過泥漿排出盾體。”何歷超說,“京華號”刀頭還涂裝了紅色京劇臉譜,代表著忠勇義烈,極具北京特色。另一臺“運河號”也已下井,將于近期始發掘進。
將下穿高速路地鐵河道等
東六環改造工程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工程,串聯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多個功能區,聯通順義、大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新機場,是縫合城市空間的創新發展軸,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務水平,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東六環改造工程線路全長約16.3公里,分為直接加寬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入地改造段9.2公里,包含7.3公里盾構隧道及隧道內6座橫通道,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盾構隧道。根據施工計劃,盾構機自京榆舊線北側始發井向南掘進,穿越中間井后,最終到達萬盛南街南側接收井,從而完成隧道掘進。
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六環改造工程的特點是開挖斷面大、作業位置深,工程中間井基坑深度43.2米,圍護結構地下連續墻深度73.4米,是目前北京市開挖深度最深的基坑。隧道下穿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最大深度約61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
此外,工程穿越眾多城市重點區域,地上風險源密集,地下空間環境復雜,盾構機將依次下穿通燕高速、運潮減河、京秦鐵路、地鐵6號線、廣渠路、北運河、京津公路等,風險控制難度較大。因此,兩臺大型盾構機正進行最后準備,確保萬無一失后始發掘進。
改造后原路變“高線公園”
記者了解到,東六環改造工程于2019年11月30日正式開工,2020年3月25日地連墻開始施工,用時7個半月完成明挖基坑土建結構施工,6個半月完成盾構機生產、工廠組裝。今年1月20日,由鐵建重工、中交天和生產的16米級泥水平衡盾構機“京華號”和“運河號”已全部下井。
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建成后,原東六環車流將在地下隧道通過,將過境貨運交通疏導至外圍高速公路系統,確保市民車輛通行暢通。同時,城市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讓通州城區與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融為一體。
施工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綠色、低碳、節能技術。如空氣治理,一方面利用始發井、中間井和接收井設置3處通風排煙豎井,并配備國內最先進的空氣凈化設施,經過處理保證隧道內空氣滿足排放標準,實現低碳環保排放;另一方面采用國內先進技術對隧道內的一氧化碳濃度、一氧化氮化合物濃度、能見度、風速、風向等環境變化值進行實時監控,并通過軟件系統與風機進行聯動,實現通風智能控制,確保洞內全天候空氣質量。
隧道照明方面,采用智能控制方式,對照明燈具進行逐盞調光控制,按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交通量變化調節隧道入口段、過渡段和出口段的亮度水平,按交通量變化調節基本照明的亮度水平,使隧道內加強照明亮度適應于洞外亮度的變化,基本亮度適應于交通量的變化,從而使得隧道照明更加科學合理,獲得節能效果。
通過改造,地面原六環路將打造成“高線公園”,預計增加綠化面積約50公頃,新增綠化每年可吸收約23萬噸二氧化碳,20年內可吸收約460萬噸二氧化碳。城市空間也將進一步美化,未來這里將成為周邊居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來源:北京日報記者孫云柯)
?
“京華號”大型盾構機刀盤背后,18臺藍色驅動電機為掘進提供充足動力。記者孫云柯攝
作為北京市第一條大直徑盾構地下道路,東六環改造工程目前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京華號”“運河號”兩臺大型盾構機已調試完成,將于近期開始向前掘進。全部工程計劃于2023年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
盾構機“心臟”在地下10層
位于潞苑二街北側的東六環改造工程施工工地,顯得挺“安靜”:項目現場既沒有大型塔吊,也沒有挖掘機的轟鳴,甚至連工人都很少見,這是因為工程的中心已經轉入地下。
記者跟隨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來到盾構機工作井里一探究竟。臨時搭建起來的步梯向下共有200級臺階,進入最底部就到了該項目“京華號”大型盾構機的駕駛艙。整個井深相當于10層樓的高度,由于垂直落差大,不少人爬上爬下都是氣喘吁吁,而何歷超每天都要上下四、五趟。
進入“京華號”盾構機的“心臟”,內部結構非常壯觀,18臺藍色的驅動電機呈圓周形分布,每臺電機的功率都能達到350千瓦,在外接電源調試完成以后,“京華號”盾構機就將由它們驅動向前掘進。整個盾構機的直徑達到16米,搬到地面上足有5層樓高。
“我們看到的是盾構機刀盤的背面,正面的開挖面由200把刀具組成,它們專門針對通州地下高壓富水砂層的地質結構進行設計,先切后刮再把渣土通過泥漿排出盾體。”何歷超說,“京華號”刀頭還涂裝了紅色京劇臉譜,代表著忠勇義烈,極具北京特色。另一臺“運河號”也已下井,將于近期始發掘進。
將下穿高速路地鐵河道等
東六環改造工程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工程,串聯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多個功能區,聯通順義、大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新機場,是縫合城市空間的創新發展軸,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務水平,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東六環改造工程線路全長約16.3公里,分為直接加寬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入地改造段9.2公里,包含7.3公里盾構隧道及隧道內6座橫通道,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盾構隧道。根據施工計劃,盾構機自京榆舊線北側始發井向南掘進,穿越中間井后,最終到達萬盛南街南側接收井,從而完成隧道掘進。
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六環改造工程的特點是開挖斷面大、作業位置深,工程中間井基坑深度43.2米,圍護結構地下連續墻深度73.4米,是目前北京市開挖深度最深的基坑。隧道下穿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最大深度約61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
此外,工程穿越眾多城市重點區域,地上風險源密集,地下空間環境復雜,盾構機將依次下穿通燕高速、運潮減河、京秦鐵路、地鐵6號線、廣渠路、北運河、京津公路等,風險控制難度較大。因此,兩臺大型盾構機正進行最后準備,確保萬無一失后始發掘進。
改造后原路變“高線公園”
記者了解到,東六環改造工程于2019年11月30日正式開工,2020年3月25日地連墻開始施工,用時7個半月完成明挖基坑土建結構施工,6個半月完成盾構機生產、工廠組裝。今年1月20日,由鐵建重工、中交天和生產的16米級泥水平衡盾構機“京華號”和“運河號”已全部下井。
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建成后,原東六環車流將在地下隧道通過,將過境貨運交通疏導至外圍高速公路系統,確保市民車輛通行暢通。同時,城市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讓通州城區與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融為一體。
施工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綠色、低碳、節能技術。如空氣治理,一方面利用始發井、中間井和接收井設置3處通風排煙豎井,并配備國內最先進的空氣凈化設施,經過處理保證隧道內空氣滿足排放標準,實現低碳環保排放;另一方面采用國內先進技術對隧道內的一氧化碳濃度、一氧化氮化合物濃度、能見度、風速、風向等環境變化值進行實時監控,并通過軟件系統與風機進行聯動,實現通風智能控制,確保洞內全天候空氣質量。
隧道照明方面,采用智能控制方式,對照明燈具進行逐盞調光控制,按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交通量變化調節隧道入口段、過渡段和出口段的亮度水平,按交通量變化調節基本照明的亮度水平,使隧道內加強照明亮度適應于洞外亮度的變化,基本亮度適應于交通量的變化,從而使得隧道照明更加科學合理,獲得節能效果。
通過改造,地面原六環路將打造成“高線公園”,預計增加綠化面積約50公頃,新增綠化每年可吸收約23萬噸二氧化碳,20年內可吸收約460萬噸二氧化碳。城市空間也將進一步美化,未來這里將成為周邊居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來源:北京日報記者孫云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