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牽著云,山望著山,上山下山不用挑扁擔;路接著路,村連著村,進村出村行得好……豐饒多姿的三湘大地,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一個個生機勃勃的鄉村。通組公路建設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增添發展新動能,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2017年以來,湖南省大力推進25戶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惠及3.6萬個自然村,建設總里程4.37萬公里,使三湘大地面貌煥然一新,給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帶來了新希望。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山丘起伏,北部平原、湖泊展布,21.18萬平方公里土地,山地占一半以上,新修建的通組公路大多就在連綿深山中。修路,需要資金和時間;修4.37萬公里公路,更需要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全力奮戰。
應進必進建設項目全覆蓋
“實話講,每天都很忙,每月檢查一次,每季度督察一次,廳領導按月召開推進會。14個市州,3.6萬個自然村就有3.6萬個項目,有時候1個月大半時間都在路上。”湖南省交通運輸廳農村公路建設處副處長陶景江說,過去3年沒有哪天能閑下來,從前期建設到后期驗收,每個環節他都需要深度參與。
通組公路全覆蓋,關鍵在“全”字,難點也在“全”字。“去年各市州都補充采集上報了25戶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數據,但都只有少部分符合要求。”陶景江介紹,這就要求各市州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準確把握25戶以及100人以上自然村的標準,既不擴大標準隨意采集數據,又要認真負責、不遺漏達到標準的自然村。
為確保實現符合標準的自然村一個不漏,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組織審核了各市州上報的1.3萬個、1.5萬公里通組公路規劃增補項目,同時還根據各自然村搬遷后形成的聚集地進行動態調整、查缺補漏。
“僅2019年年底上報的增補項目就達1萬多項,所有項目需逐一審核。后來我們調整工作方法,要求各市州播報道路軌跡、點位坐標,并用無人機拍攝相關視頻,便于工作人員比對現場。”陶景江介紹,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視頻了解當地農村公路建設情況,對自然村規模有基本了解,減少實地勘探壓力。
建設覆蓋面有了保障,建設質量如何保證成為另一個難點。為高質量、高標準推進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湖南省強化資金保障,落實統建模式,以市州為單位統一建設,并將統建施工企業納入省級信用評價體系,獎優罰劣。
監督與考核并舉,建設質量有保障。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堅持執行“周統計、月調度、季督察、年考核”工作機制,每季度組織開展工作督察,年底組織開展考核工作,各市州也通過召開調度會統籌規劃,確保通組公路建設順利推進。
2019年,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組織開展通組公路監督檢查5次、第三方監督檢查1次,每市州至少檢查1次,全年共檢查了92個縣(市、區)的3893個項目,涉及4411公里,重點檢查各市州建設管理、建設進度、建設質量等情況,并印發了檢查通報,督促相關市州對發現的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攻堅克難信息采集全覆蓋
“信息數據都是用腳跑出來的,通組公路信息錄入必須抵達現場、定點定位。前年全縣各個自然村摸底,我跑了有5遍以上。”株洲市茶陵縣公路局辦事員楊紅發說起通組公路建設感慨萬千。他打開手機里的“奧維互動地圖”App,操作界面中顯示已標注橋梁標簽577項,年報系統填入農村公路項目2888項,添加農村公路巡檢系統標簽2265項。
“印象最深的就是廟坪村至云陽林場公路,因路在山頂,從山腳走上去到現場就要2個小時。路基還全是石頭,縱坡度達8%,設備進場、施工建設都很不容易。”楊紅發直言,2018年是他工作最累的一年。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為推進通組公路全覆蓋,株洲市專門出臺《株洲市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工作方案》,并成立交通扶貧“清零行動”工作領導小組,采取一周一督察、一周一調度,一個項目一個項目考核驗收,對發現和整改問題不到位的進行通報,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市政府對縣市區月度評價和年度考核。
常德市湖區、山區多,5662公里水泥路,涉及4869個自然村,長的路段2公里,最短的僅有30米,同時山區農村公路路基拓寬有時需開鑿山石,修筑擋土墻,施工不易,建設成本高。
“1.8公里通組公路,400米高差,7個90度‘拐子彎’,建設難度可想而知。”湖南常德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常德路橋)澧縣分公司項目經理楊杰平感慨道,“澧縣甘溪鎮、火連坡鎮、碼頭鋪鎮三鎮通組公路共179余公里,難度最大的就是通碼頭鋪鎮紅巖村那段。”
“路太陡,貨車上不去,混凝土不好運,項目部用農用車‘爬坡王’,一次裝近1.5立方米,一點點轉運。最后面那段路太陡,‘爬坡王’也上不去,我們是用裝載機把混凝土運上去的。”楊杰平說,山上沒有水源,混凝土無法養生,項目部每隔200米設置一個50升的塑料桶,收集雨水、巖石隙水,保持土工布濕潤。”
“施工難,老百姓看在眼里。在施工現場,當地老鄉常常一家出一個菜招待我們施工隊伍,特別感動。”常德路橋工程部副部長熊偉說,道路早一天修通,老百姓就早一天得到便利,最多的時候全市28個施工隊伍同時在場,33個作業面同步施工,所有作業面沒有發生過一場安全質量事故,交工驗收率達100%。
群策群力監督考核全覆蓋
時下,走進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大新鎮三和村,白水峽谷山清水秀,兩畔溪谷幽幽、流水潺潺;桂丁茶香飄四溢沁人心脾,為山水鄉林帶來財氣;公路寬闊,房子嶄新,游人如織……種種新氣象昭示著昔日的“窮窩窩”已變成了“聚寶盆”。
“我們村共有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80人,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三和村黨支部書記張長征說,別看現在村民日子紅火,過去的三和村可是名副其實的“窮窩窩”。由于白水峽谷的阻隔,三和村一度對外交通極其不便,經濟十分落后,是省級貧困村。
以前,學生上初中必須在鎮上寄宿,每周一天未亮就往學校趕,每周五回到家月亮都出來了;運物拉貨全靠馬馱,由于物料運輸太困難,大部分村民都住木板房。
“當時我騎著摩托車帶縣交通運輸局的同志去采集道路信息,都沒人敢坐我的摩托車,路實在太陡了。”張長征說,最后大家徒步前往勘探現場,前前后后花了2天時間。
政策給力,鄉親們也上心。“現在通組公路建設質量有保障,除了市里抽查、縣里督察,每項工程還有群眾的實時檢查。”張長征介紹,“材料質量好不好,路面平不平整,水穩層厚度夠不夠,都是肉眼可見的,就連混凝土用料配比,通過培訓學習鄉親們也能知道個大概。”
2017年以來,三和村規劃修建了21公里通村公路,目前已全部竣工;投資330萬元在白水峽谷上修建了一座公路橋,峽谷兩岸百姓出行不再是問題。依托山水獨秀的自然資源,三和村白水峽谷還被湖南省登山協會評為“十佳”戶外活動線路之一,如今的三和村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當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飯”。
一條農村公路,連接山里山外,消除貧瘠與困頓,通向富足與希望。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的快速推進,打通了農村交通運輸“最后一公里”,促進形成了同心同行、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小康路上,絕不讓任何一個貧困地區因交通而掉隊”的承諾正在三湘大地開花結果。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