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合資困局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正在拉開行業重新洗牌的大幕。但是,行業內整合固然重要,產業鏈的拓展和布局更為關鍵。
從2005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時間,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總產值就增長了80%,由1200億元增加到2100億元。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從落后位置一躍到第二位。
但如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并不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局面,由于受到企業規模,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等影響,依然大而不強。國際化程度依然很低,2007年國內工程機械銷售額中出口僅占9.1%,而日本和韓國則達到66%、76%。
從分散到集中
“我們現在行業的趨勢主要向大型化、系列化方向發展;向多品種、專業化努力。你不大型,企業就會沒有發展;你不專業,就會被市場淘汰。”一位機械行業的內部人士說。其實自從2003年以來,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內部就開始了收購聯合,到了2007年后情況愈發激烈起來。
2003年中聯重科收購浦沅無疑是中國工程機械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次成功并且意義重大的收購事件。2006~2007年,由于工程行業利潤率提高,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迅速成長,行業集中度不升反降,跨國家、跨省市的收購事件成功率也很低,雖然凱雷收購徐工、三一收購徐工都未能成功。但星火燎原之勢已起,行業內并購愈演愈烈。
2007年以后,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的收購活動卻悄然興起。雖然收購標的多是虧損或瀕臨虧損的小企業,但是在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歷史背景下,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可以完善產品系列、完善區域生產和銷售的戰略布局,做大銷售規模、做強品牌參與國際競爭。因此,雖然收購兼并短期內對公司的業績貢獻不大,但是長期來看有利于工程機械行業的整合和集中度的提高。
2007年3月,龍工宣布收購鄭州白云機電,以鄭州為中心建立河南龍工。2007年11月,柳工投資20億元人民幣在天津建設柳工北部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和出口基地;2008年,柳工收購安徽蚌埠市振沖安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進軍起重機市場。2008年3月,中聯重科收購虧損的陜西新黃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并對其進行增資,進軍土石方機械領域。通過收購兼并,中聯重科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從傳統的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拓展到起重機、環保機械,2008年6月宣布對對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購,中聯重科成為中國第一個跨國工程機械公司。
盡管收購頻頻,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規模依舊普遍偏小,單個企業生產能力較低,產品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發展缺乏后勁,從企業規模、產銷量、人均產值、人均利潤等幾個方面來看,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具有較大的差距。
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的信息顯示,到2007年全國已有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及科研單位2000余家。然而,世界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449.58億美元,實現凈利潤35.4億美元。就是說,我國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加起來比不上一個卡特彼勒。即使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公司,其銷售額也不到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的10%。
盡管如此,經過近幾年的收購,中國已經有了形成大型工程機械產業基地的基礎。
如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為代表的湖南工程機械;以徐工、常林、鎮江為代表的江蘇基地;以廣西柳工、玉柴、柳建為代表的廣西工程機械;以廈工、龍工為代表的福建工程機械基地等。
國內企業接連不斷的收購行為,為行業格局的變化趨勢又增添了新的未知數。眾多龍頭企業的加入是否宣告了工程機械行業重新洗牌的開始?
給出這樣的結論為時尚早。但無論如何,2008年對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來說,將是不平靜的一年。